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竞赛 -> 正文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方案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8

全国各有关高等学校: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任重道远。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将进一步引导全国广大参赛师生,持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为推进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本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办赛理念,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自第十二届大赛开始,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将分成两个赛季:2026年作品创新设计竞赛赛季(简称常规赛赛季)和2027年作品数字孪生设计挑战赛赛季(简称挑战赛赛季)。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将继续保持“实物参赛、机电结合、系统训练、创新应用、科技创业”的特色,在促进高校创新实验室建设、拓展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数字设计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依据《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章程(修订稿)》,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确定,自2025年3月启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的目的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目的在于引导高等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通过创新思维,进行机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二、大赛的主题与内容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为“灵巧·智能,美好生

活”。 2026年常规赛赛季的内容为“设计与制作:1)特定水产品初加工机械;2)叶菜洁净化处理包装一体化机械;3)高性能仿生蝴蝶”; 2027年挑战赛赛季的内容为“第十二届大赛常规赛获奖作品数字孪生设计与改进制作”。

所有参加全国决赛的作品必须与本届大赛的主题和内容相符。提倡在常规赛设计机械作品时应用智能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或5G+通信技术等,以提升作品的时代特征。对本届大赛主题和常规赛季内容的进一步说明等事宜,见与本通知一同发布的《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常规赛参赛须知》和《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性能仿生蝴蝶比赛手册》;对2027年数字孪生设计挑战赛赛季内容的说明将在2026年9月随挑战赛赛季有关通知一起发布。本通知以下内容主要针对常规赛。

三、组织与领导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办单位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承办单位为: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金工研究会、北京中教仪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产教融合促进会;2026年常规赛赛季决赛承办单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以下简称全国组委会)负责大赛的组织、评审与宣传等工作。日常工作由全国组委会秘书处承担。

各赛区组委会负责本赛区的组织领导、协调与宣传工作。各赛区评审委员会主要由本赛区的机械学科专家组成,负责赛区竞赛的作品甄别和评审工作。各赛区在确定本届赛区组委会和评审委员会名单以及预赛时间后,务必及时报送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备案,以便全国组委会向各赛区委派“巡视员”开展巡视预赛工作。凡未经备案和未接受巡视的赛区比赛,全国组委会将不予以认可,并在分配参加全国决赛名额时不予考虑。

第十二届大赛继续设立慧鱼创新(创意)设计比赛的专项竞赛组(以下称慧鱼组)。参加慧鱼组比赛的作品应符合本届大赛的主题和内容,参赛队组成应满足本通知的“参赛条件”。在全国组委会的指导下,慧鱼组竞赛组委会负责组织慧鱼组的预赛工作,发布赛事通知,并承担参加竞赛的相关学校的赛前指导培训。参加慧鱼组的参赛队由所在学校汇总,由学校统一向慧鱼组竞赛组委会报名。慧鱼组作品进入全国决赛的名额确定办法与各赛区机械创新设计作品进入全国决赛的办法基本相同。

四、常规赛参赛条件与方式

1.参赛条件:全国在校本、专科大学生(含2026届毕业生)均可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通过学校推荐报名参加,每个参赛队学生人数不得多于5人,指导教师不多于2人。参赛队由所在学校统一向本赛区组委会报名。每位教师指导的作品进入全国决赛的数量不超过2项。

2.各高校参加赛区预赛作品数量的上限:本科院校的参赛作品最多为15项(含15项),专科院校最多为7项(含7项),同时具有本科和专科的院校按本科计。各高校应组织校内选拔赛,使机械创新设计活动在学校层面上大面积地开展与普及。对每年举办常规赛的赛区,建议在奇数年份赛区自行命题组织竞赛,全国组委会不派巡视员;第十二届全国大赛常规赛赛季仅统计2026年各赛区参加预赛的作品数。

3.参赛方式:参赛队学生接到大赛通知后,即可按大赛主题和常规赛内容要求进行准备,最终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并向学校和各赛区组委会提交:

(1)第十二届大赛常规赛作品报名表(见附件一,包括纸质、电子文档);

(2)完整的设计说明书和主要设计图纸(包括纸质、电子文档);

(3)作品的实物样机或放缩的实物样机;

(4)介绍作品功能的视频录像(3分钟之内,限mp4或rmvb格式)。

五、本届大赛常规赛相关进程的重要时间节点

1.2025年3月发布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与内容的通知;

2.各赛区应在2026年5月10日前完成常规赛预赛,2026年5月20日前按有关通知要求报送预赛结果;各赛区务必在赛区预赛开幕日前20天将本赛区大赛组委会和评审委员会名单、预赛时间、报名作品数等信息报送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联系人;

3.全国组委会将于2026年6月上旬进行作品初评,并在2026年6月15日前公布参加常规赛全国决赛的作品名单;

4.常规赛全国决赛将于2026年7月中下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具体时间将在大赛后续通知中明确。

六、常规赛评奖

1.各赛区组委会负责本赛区的评奖工作。赛区奖的评奖等级及各奖项获奖比例由各赛区自行确定。为鼓励师生广泛参与这一活动,建议各赛区设置“优秀奖”等奖项。

2.赛区预赛评审结束后,各赛区组委会按有关通知要求,及时向全国组委会报送推荐参加全国奖评选的参赛队名单及有关资料,全国组委会将进行作品初评,以确定参加全国决赛的作品名单。

3.常规赛全国决赛设立设计奖,分设一、二、三等奖;设立“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对在预赛组织和全国决赛中表现突出的赛区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设立“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杰出贡献奖”,对在大赛工作中持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荣誉奖励。

七、经费

1.各赛区组委会自行筹集经费来源,可以争取社会赞助。作品参赛报名费由各赛区组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2.各赛区组委会可邀请社会各界以协办的身份共同组织各赛区的竞赛活动。

请各赛区组委会及有关高等学校正确理解竞赛的目的,认真筹备,做好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宣传和筹备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并协调好竞赛活动与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之间的关系。制定活动预案,维护预、决赛现场的秩序,保障参赛人员人身安全。

八、大赛成果推广工作

大赛成果的推广工作由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在深圳市产教融合促进会设立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成果推进办公室”负责。工作重点包括推广大赛成果,推荐优秀创新人才;发挥深圳先行示范区作用,对接与智能制造相关且已在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企业具有实际应用的前沿技术,促进产教融合等。

九、其他事项

1.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王晶教授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710049),Email:jwang@mail.xjtu.edu.cn

田杰教授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30009),Email:tianjie@hfut.edu.cn

杜静教授重庆市沙坪坝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400030),Email:dujing@cqu.edu.cn

李团结教授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710071),Email:tjli888@126.com

2.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进一步信息将陆续发文通知,并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官网(https://umic.moocollege.com)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网上设立的第十二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网页(http://12umic.hit.edu.cn)中发布。

3.慧鱼组竞赛组委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北京中教仪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杨永军,电话:010- 68460066,15110272493,Email:umic2026@cedutech.com,网址:www.cedutech.com

4.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成果推进办公室联系方式:

王晶教授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710049),Email:jwang@mail.xjtu.edu.cn

陈玥老师深圳市宝安区创维创新谷5C栋601室,电话:0755-82805236,Email:40509074@qq.com,网址:www.peipusz.cn

5.第十二届大赛申诉、投诉受理人及联系方式:

刘江南教授湖南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410082),Email:liujiangnan@hnu.edu.cn

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已经开始,请沈阳工学院参加比赛的同学和老师加入以下QQ群:673103677


                             创新创业学院

附件见下:

  • 附件【工业设计2025.rar】已下载